生活不僅眼前的茍且,還有詩和遠方,但是詩太長,遠方太遠。漳州人倒是不羨遠方,逛著家門口的“五湖四海”,沉醉于“花樣漳州”的曼妙!
◆碧湖生態園
▲西院湖
▲南山文化生態園
▲碧湖生態園
▲位于人民廣場的市民公園花海
▲九十九灣(蔡文原 攝)
▲荔枝海綠道
▲西院湖
▲圓山腳下的七彩花田(資料圖)
▲香蕉海(林良益 攝)
在漳州市,每天都在增添新的鳥語花香和碧波綠意,美麗的風景在眼前流轉,努力做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、農村讓城市更向往,提升百姓的幸福感、獲得感。“城中有林、城中有花、城中有湖”的美好愿景,在漳州已經觸手可及。
近年來,漳州以“田園都市、生態之城”為發展定位進行城市生態建設,不斷提升宜居、宜業、宜商、宜游水平。今年初,漳州致力于“五湖四海”項目的建設,包括碧湖、西湖、西院湖、九十九灣湖、南湖,以及荔枝海、香蕉海、水仙花海、四季花海,將其作為中心城區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,補齊城市基礎設施配套短板。據悉,“五湖四海”建成后,漳州中心城區水面面積將占城區的10%以上,水綠比例保持在1∶1,將加快實現市民出行“300米見綠、500米見園”的生態建設目標。
“五湖”:打造“湖光秀色”惠民生
地處九龍江北溪與西溪之間的漳州,溪流交錯、水系縱橫、湖塘密布。其中,內河九十九灣,橫貫龍文城區南北,全長50.5公里,自古就是漳州水路運輸的重要通道。然而,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,昔日“優雅”的湖泊一度“發福”淤塞、發黑變臭。經過近一年來“五湖四海”的整體打造,河暢、水清、岸綠、景美、業興的閩南水鄉風情重現世人眼前。“把沿途滯洪區挖成湖,串湖成線、串珠成鏈。”漳州市委書記檀云坤多次在現場會上協調指揮。
花海里,碧水綠湖前,千年古剎南山寺,鐘聲悠悠。隨著南山文化生態園的規劃建設,南湖、花海、古剎,“山、水、文”完美融合、交相輝映的美景次第呈現。位于南山寺附近已完工的南山湖一派秀色美景,碧波蕩漾、湖光粼粼,湖岸的美人蕉等親水植物依依裊裊,藍花楹、鳳凰木、垂柳等也日漸郁蔥。漫步于湖上虹橋,賞堤岸花開、樹影搖曳、碧水默香的悠然美景,好不愜意。
西院湖的“前身”是個廢棄水塘,雜草叢生,淤泥惡臭,垃圾成堆。經過整治,如今,園區環抱湖水,湖水點綴園區,湖面碧波蕩漾,綠樹掩映間透著詩一般靜謐自然,淺灘、水面、生態島,舊湖“整”出了新美景,還營造了與自然生態環境相似的棲息地,吸引鳥類、蝶類、魚類等動物棲息,生態之美盡顯無遺。
“西湖、西院湖都曾是郊區,基礎設施、生活條件較差?,F在,這里建起了湖泊、綠地、高樓,成了令人羨慕的黃金寶地,我們又多了休閑健身娛樂的好去處。”許多土生土長的漳州人,和住在西院湖附近的孫先生一樣,熟悉這里的一切,更目睹了這里的蛻變。
南湖、西院湖如此,西湖、九十九灣湖也將舊貌換新顏,加上碧湖的景觀提升,漳州將盡顯水鄉靈秀。
湖泊的建設、水系的整治,不僅還原了漳州“水城”脈絡,也為未來城市建設留下空間。
“四海”:添彩花樣漳州展新姿
以“綠”為題,以“花”為媒,做活“花樣文章”。今年來,漳州強力推進中心城區“荔枝海”“水仙花海”“香蕉海”“四季花海”等“四海”建設,著力提升城市宜居指數和城市品位。有綠地、有花海、有片林、有公共配套設施,“四海”猶如漳州的城市“綠脈”,串聯起整個中心城區。
荔枝海公園是漳州市區不可多得的荔枝樹大觀園、天然大氧吧、生態健身館。近3萬株荔枝樹枝繁葉茂,擁有烏葉、蘭竹、桂味、妃子笑、糯米糍、綠荷包等10多個品種,樹齡多為50年以上,甚至有達百年的。從附近的制高點上遠眺,荔枝樹匯聚成綠色的波濤,很是壯觀。
語堂故里,十里蕉香。走進天寶鎮珠里村,一眼望去,簇簇蕉葉翠綠欲滴,蕉蕾爭春。天寶鎮香蕉種植已有1300多年歷史,建有香蕉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約2000公頃,年產量高達20萬噸。據了解,香蕉海將融合語堂文化、蕉園風光、玉尊朝圣三大元素,從文化創意、景點提升、產業發展等入手,打造成集農業觀光、文化旅游、休閑養生于一體的生態文化園區。
圓山腳下的水仙花海,待到元旦時節,一株株水仙花葉色翠綠,花朵黃白,浮動著陣陣清香,沁人心脾。作為福建省省花、漳州市市花,漳州發展水仙花產業具有獨特的生態資源優勢和品牌優勢,前景廣闊。
春看風鈴花,夏賞藍花楹,秋品黃花槐,冬觀紅花紫荊……隨著“四季花海”建設及城市道路景觀改造提升,今后穿行在漳州市區,不論城市干道,還是街頭拐角,將不再是單調的綠色旋律,而是“隨處見花、隨處即景”的“花樣漳州”。(海峽導報記者 張惠玲/文 張偉華 通訊員 陳群 胡婧/圖)